《宜昌港宜都港区港口规划修订(2035年)》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有关规定,现向公众发布《宜昌港宜都港区港口规划修订(2035年)》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信息,征求公众对本规划环境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
一、规划概述
(一)规划背景
宜都港区隶属宜都市,宜都市位于宜昌南部,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市内建有中南地区最大的成品油油库、天然气西气东输管线。交通便捷,位于鄂渝湘三省交界处,隶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
2020年,交通运输部、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宜昌港总体规划(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宜都港区包括宜都市境内的长江、清江港口岸线资源,划分为红花套、陆城和枝城共3个作业区。近年来,宜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港口需求日益增强。同时,三峡枢纽江南成品油翻坝项目坝下(枝城)码头工程等大型重点项目落户宜都,为宜都市水运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宜都市未来对港口需求极为迫切,启动规划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因此在《规划》基础上,结合宜都市发展实际,开展《宜昌港宜都港区港口规划修订(2035年)》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式。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并谋划宜都市港口发展蓝图,对于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完善港口功能,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支撑宜都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强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和“新基建”建设,以及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51020”现代产业体系等省重要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级重大战略相继在宜都叠加融合。宜都市水运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城市布局、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谋划三峡新通道的建设,进一步释放了三峡船闸通航能力(新增1亿吨能力),有利于宜都港区的货源腹地向长江上游延伸。二是长江航运条件改善和船舶大型化趋势,为宜都港区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落实国家关于港口扩能提质的要求,港区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三是省市重点产业规划对宜都港区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布局和宜昌市九大产业体系规划建设目标中,宜都市将重点向磷氟硅化工、新能源材料、煤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延伸。此外,在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中,宜都港区是承接西南成品油管水联运的枢纽节点。宜都港区在港口功能布局中要充分适应省市产业规划提出的服务重大生产力布局要求,保障临港产业的运输服务。因此,对港口的需求愈加强烈,迫切要求港口在功能和服务水平上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宜都市境内的长江、清江港口岸线资源,其中:长江岸线上起仙人桥,下至枝城油库,全长47.8公里;清江岸线从河口至高坝洲枢纽库区,全长44公里。
2、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23年,规划水平年:2030年和2035年。
(三)港口性质
宜都港区定位为:以服务化工、建材、能源、船舶等产业的原材料及产品运输功能为主,兼顾集装箱、旅游客运、公务管理、多式联运等综合服务功能,主要为宜都市沿江城镇、临港产业园区以及周边区域服务,同时也通过翻坝运输和多式联运体系,辐射长江沿线地区。
(四)规划方案
本次规划修订调增孙家河中段岸线480米、楼子河东阳光~华新水泥码头750米岸线、清江岸线250米,调减红花套岸线770米、洋溪下段岸线100米,调整孙家河下段岸线、后江沱岸线、洋溪岸线功能,规划范围内其他岸线和作业区仍按照《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2035年)》执行。本次修订后宜都港区共规划港口岸线14164米,其中:长江岸线13664米,较上一轮减少40米;清江岸线500米,较上一轮增加250米。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本次规划的环评工作分为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在区域特别是港口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规划方案分析、公众意见调查的基础上,识别制约港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规划实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而分析规划实施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宜昌港宜都港区港口规划修订(2035年)》方案提出调整意见及环境保护措施。
三、征求意见的主要内容
(1)您认为这个规划调整方案是否合理?
(2)您认为本次规划环评应关注哪些环境问题?
(3)您认为规划评价应加强哪些措施以减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意见反馈
可以通过留言、信函、电话等方式向规划编制机关和规划环评单位反馈您对本次规划调整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环评单位将在本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真实记录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的宝贵意见、建议向规划的编制、实施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反映。
公众反馈意见期限: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五、联系方式
(一)规划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宜都市交通运输局
联系人:覃主任;电话:15997557549
(二)规划环评单位
单位名称: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二路2号
联系人:王工;电话:027-87336437
邮箱:903802180@qq.com
六、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NUVnH098JrMjdm_Ir7bcg;提取码:bptr
七、提交公众意见表的方式和途径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在本次规划环境影响报告文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过程中,公众均可以信函、电话和电子邮件或其他便利的方式与规划实施单位或环评单位联系,提交公众意见表,提出关于该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和看法,规划实施单位将对所反映情况认真核实,调查属实的意见或建议将给予采纳,并贯穿于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
请公众在参与调查过程中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或单位住址及联系电话,以便根据需要反馈信息。
附件: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意见表
2024年5月9日